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6|回复: 0

谭建光:志愿中国——有一种信念会发光

372

主题

0

回帖

119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9
发表于 2024-11-29 12:03: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志愿中国:有一种信念会发光
谭建光

每年一度的“国际志愿者日”来临,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采用不同的形式庆祝节日、回顾服务、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发布2024年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主题——“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我记得1995年刚刚开始从事志愿服务研究与教育事业的时候,还没有“国际志愿者日”的礼仪,每个组织在不同的时候进行志愿服务的庆典。2001年,联合国确定“国际志愿者年”“国际志愿者日”后,逐渐越来越多的国家将“12.5”作为志愿服务集中展示和交流的日子,也成为志愿者为奉献和成绩自豪的日子。我从事志愿服务的研究与教育的时间较长,到明年就进入30周年了。经历过“坐冷板凳到热炕头”的变化,经历过遭受误解到大众关注的变化,经历过困难重重到前途光明的变化。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境况,我都坚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益,值得传播推广、值得发扬光大。为此,在“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撰文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广大志愿者分析交流。


01我相信:有一种信念会发光

我的一生,经历不同的社会时代,经历复杂的社会变迁。然而,不论是困难还是顺利,不论是困惑还是兴奋,我都坚信应该努力让社会更美好,努力让人民更幸福。其实,我这一辈子总体是顺利的,但是也具有特别难忘的日子。我经常说,“用三个年份就可以打发我的一生”,即“苦日子(1960年)出生,改革开放(1978年)上大学,新冠疫情(2020年)退休。”确实,好的不好的事情都让我赶上了,吃过苦,也有过甜,酸甜苦辣就是人生。然而,不论是什么日子、什么境况,我都坚信“有一种信念会发光”,就是靠着信念、信仰走出人生的未来、人生的前途。从少先队员成长为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我们相信共产主义的信念,虽然经历过“假大空”、极左的冲击,可是苦尽甘来依然憧憬共产主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并且愿意为之奋斗、为之奉献。自从接触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从事志愿服务研究和教育之后,我又多了一种信念,就是最早在深圳市义工联调查时了解到的口号“爱心奉献、助人自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就是说,社会中多一个志愿者,多一点爱心,就能够让社会更加友善、人间更加温暖;就能够减少冷漠和隔阂、减少矛盾和冲突。近年来,我经常思考,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目标,就是指引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关爱服务、创造幸福社会的强大动力。这是一种扎根在心中的信念、信仰,永远会发热,永远会发光。


02我相信:有一种善良会感染

我最初在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的时候,也曾经假设这是非常崇高的理念、非常崇高的行为。然而,三十年来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朝夕相处、促膝交流,发现没有那么多“伟大”和“崇高”,就是一点点、一滴滴的善良互相感染,感染你我、感染社会。我记得将近20年前,那时候出版的志愿服务书籍并不多。人们对志愿服务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是一旦接触就受到感染、受到吸引。有一天,广州市的三位家庭妇女找到我的办公室,询问和了解如何参加志愿组织、如何开展志愿服务。我非常纳闷,他们怎么找到我的,具体了解还是很有趣的一段经历。这三位妇女之间原来也不认识,都是为孩子报名少年宫的周末兴趣班学习。孩子进去上课的时候,家长在外面等候,看到宣传栏有志愿服务的信息,触发爱心助人的意愿。这几个家长就互相打招呼,议论如何学习志愿服务,后来,一位妇女在广州购书中心,购买到我主编的一本《与志愿者同行》书籍,里面有志愿者故事、志愿者分享,以及专家的点评指导。这位妇女将书带到少年宫,与其他家长阅读交流。这时候,少年宫的老师看见了,因为也认识我,就将我的单位和电话告诉这几位家长。于是,几位家长就主动联系我,询问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与方式,我当时介绍他们参加启智志愿服务总队的服务活动,据说家长和孩子都很有收获,在关爱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充实与成长。这个故事,我经常讲述,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些妇女和孩子,并不是思想觉悟非常高,也不是社会情怀非常大,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但是,她们在自己的生活获得改善的时候,就涌现善良的意愿、善良的情怀,乐意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作出奉献、帮助他人。可见,“善良”是一个个非常幼小、非常单薄的种子,在人们的心灵潜沉着、静候着,一旦受到感染、一旦遇到呼唤,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生长,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我们就是要呵护一点点、一滴滴的善良种子,让它与志愿服务的洪流相融合,成为造福社会的基因。这也许就是我们从事志愿服务研究与教育、咨询与推广的真正价值。


03我相信:有一种爱心会传递

在志愿服务中,“爱心”是说的最多、传得最广得词语。刚刚说道,我三十年前,最初到深圳市调查志愿服务时,对义工联倡导的“爱心奉献、助人自助”印象非常深刻。座谈交流或者走访调查的时候,很多志愿者也谈到“爱心”。有一个志愿者申请表的附言,是我经常讲课时引用的。这位女志愿者在回答“你为什么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是这样表述动机的:“因为我有慈祥的双亲,我希望天下所有老人都欢度晚年;因为我有活泼的子女,我希望天下所有儿童都有快乐童真;因为我有恩爱的家庭,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此,我报名做义工(志愿者),奉献爱心、尽我所能帮助他人!”这段话很有诗意,很有感情,特别打动我,也特别感染我。“爱心”并不是非常神圣、非常高大上,也是普通人可以拥有、可以体现的。其实,中国志愿者,不论是青年志愿者还是老年志愿者,不论是妇女志愿者还是亲子志愿者,不论是专业志愿者还是普通志愿者,在内心都蕴含着“爱的萌芽”,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这种由己及人、与人共情的爱心,就是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也是做好志愿服务的基础。这种“爱心”就是在一次次的传递中,影响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人,汇聚成志愿服务的洪流。我经常被徐本禹毅然前往贵州山区助学的志愿服务故事所打动,并且看到从华中农业大学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到武汉市各个高校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到湖北省各地区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爱心不断传递,志愿者在力量不断壮大,就成为社会友爱、人间温暖的基础。我们发现,爱是点点星火,爱心是涓涓细流,汇入志愿服务就成为社会的光亮、社会的洪流,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幸福。


04我相信:有一种奉献会看见

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第一个特征就是奉献。也就是说,每一个志愿者都愿意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智慧、知识、技术、技能、体力、时间等,为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提供支持、提供帮助。奉献既是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但也是可以被看见、被珍惜的。我在新疆和内蒙古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时候,有两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新疆和田调查的时候,专门参观“王蔚同志纪念馆”。他在1951年大学农林专业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新疆,发现这里的解放军战士和各民族群众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水。为此,王蔚在各县乡调研行程累计9.2万多公里,曾攀爬山川1066次,深入昆仑山和沙漠腹地23次,遇到生命危险、事故、自然灾害等87次。先后主持设计了24座永久性渠首、58座水库、75座电站、3200多公里防渗渠,为发展和田地区水利事业、帮助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交流中,大家谈到,这既是他的工作,也包含了志愿服务,因为那些年,王蔚同志长年累月没日没夜、不分工作日和周末奔波在为各民族群众找水、建渠的途中。去世之前,他留下感人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这就是共产党人将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到实处,在“岗位贡献”和“志愿奉献”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也让世世代代的边疆群众惦记着、怀念着。还有一次是我到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调查研究,到治沙志愿者赛罕大叔的蒙古包座谈交流,听他说30多年坚持在养牛养羊谋生之余治理沙漠、建设生态。他说的一个词“沙障”,我最初不明白是什么。跟随他走到沙漠中观察才知道,就是运牛粪到流动的沙漠中做“沙障”,这样种的树苗才不会被风沙吹走。有一处,就是赛罕大叔运了150多车(小推车)牛粪筑起的“沙障”,后面才长起一片小树林。这是赛罕大叔家庭谋生之外的奉献,是为了祖国生态、边疆生态的志愿服务奉献,也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激励,赢得广大群众的效仿和参与。为此,我们认为,志愿服务是默默无闻的,也是被看见、被珍惜的,是祖国最需要的。


05我相信:有一种互助会增强

志愿服务就是源于邻里守望、邻里互助,逐渐延伸到为陌生人的关爱和帮助,为更多更远有需要的人提供关爱帮助。然而,不论怎么发展,友善互助、相互帮助就是志愿服务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形态。其实,在社会转型加速、人员流动加快的今日,恰恰需要志愿服务开展更多的互帮互助,不仅仅是解决困难和问题,也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我曾经五次考察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的志愿服务,其中有两次是领导陪同参观介绍,有三次是我利用开会之余的时间独自观摩考察。这里从1989年的13名社区志愿者发展为今天有3866名注册志愿者,从最初的送煤、送菜、送炉具的“老三送”;到后来的送岗位、送知识、送健康的“新三送”;再到如今送快乐、送品牌、送服务的“新新三送”;内容不断变化、形式日趋多样。但是,志愿者服务构建的邻里守望、邻里互助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温暖。还有,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针对农村城市的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外来人口融入社区生活的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创熟”服务。具体就是在志愿服务中,通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本地人与外来人逐渐交往、逐渐熟悉,构建新的邻里守望、邻里互助氛围。我们发现,不论是社区居民之间的邻里互助,还是新兴社区“创熟”的邻里互助,都是在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帮助下,增强友善互助、关爱扶助的氛围,让群众的生活更安全、更舒心、更幸福。


06我相信:有一种美好会到来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主题——“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这也恰恰是我在琢磨和思考的,即“美好生活”成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确实,美好生活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既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也要广大志愿者的热忱服务,不断创造、不断实践。我想,志愿服务创造美好生活,在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志愿者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共产党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目标,激励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二是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激发群众的热情,在各行各业创造业绩,为美好生活创造条件。三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遵循美好生活“一个都不能少”的嘱咐,为特殊群体、困难人群改善生活、共享美好。我们近期在浙江省宁波市调查的时候,发现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各部门、各机构,开展“暖暖的新屋”志愿服务项目。即部门、机构、基金会、公众捐助,为孤寡、残疾、病困家庭等的老破旧屋子进行修缮。志愿者热情投身修缮的服务,发挥工匠特长、发挥体力优势,为特殊群体翻新旧屋、消除风险,提供安全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样,就能够让特殊人群共同拥有追求美好生活、获得美好生活的机会。四是志愿者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不断丰富和充实,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充裕,还有精神上的丰富,更有品质上的提升等等。如我们在内蒙古调查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红书包”志愿服务项目,从20世纪70年代诞生,到现在不断丰富。最初就是“红书包”送学习材料、医疗药品、畜牧知识给牧民;如今发展为“八送一创”,即“送学、送医、送智、送法、送技、送暖、送策、送艺、创收入”,为草原上的牧民走向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些不同地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服务,为美好生活的到来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向广大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祝福!同时,也分享我对于志愿服务发展的愿景,分享交流讨论。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10月——),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微信号:13672452904。

END
※感谢阅读※
编  辑:苏  敏
审  核:林锐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州志愿者--启智成立30周年纪念版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关灯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