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回复: 0

谭建光:社工人才与志愿者骨干合作的六个方法

372

主题

0

回帖

119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9
发表于 2024-11-17 18:21: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社工人才与志愿者骨干合作
的六个方法


谭建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社工人才和志愿者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社工人才包括社工专业毕业生、考取社工师资格证人员等,是从专业方面协调和发展社会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志愿者包括全社会爱心奉献的人士,是从广泛领域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中央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特别重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特别重视社工与志愿者的联动服务。但是,迄今依然有不少人对此认识不清、态度模糊,甚至出现两者不配合,不利于党的社会工作顺利发展。如有些社工机构人员对志愿者说“你们别插手”;有些志愿团队对社工说“你们别干预”。这样就导致相互隔阂、相互排斥的现象,削弱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力量。为此,我们结合十多年来开展社工与志愿者合作调查研究、辅导推动的经验,提出一些方式方法。套用著名诗句“相看两不厌”的格式,改为“相看两顺眼”,提供各地区、各组织参考借鉴。




01



社工人才协助推进志愿服务发展,但是要尊重志愿者的意愿

社会工作专家、社工专业人才参与和协助制定志愿服务发展规划、计划、方案,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创新发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经历“自发形成——自主发展——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灵活探索、自发形成。从1983年北京大栅栏诞生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综合包户”,1987年广州诞生第一条志愿服务“手拉手热线电话”,1989年天津朝阳里社区诞生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队,1990年深圳诞生第一个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社团“深圳义工联”,都是适应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群众生活变化需求进行的探索创新。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推动了全国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经验。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组织注重规范发展,这个时候志愿组织主要负责人、志愿者骨干以及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共同探索、制定计划,因此,多类型的规划、计划应运而生,为本组织的志愿服务确定远景目标,设计发展规划。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专业社会工作在全国兴起,并且与志愿服务发展相结合,推动了专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潮流。社会工作专家、资深社工、社工人才等参与到志愿服务规划制定,促进科学发展和规范发展的工作中来。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社工人才的优势,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供科学的帮助,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科学有序发展。但是,社工人才在参与志愿服务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充分尊重志愿者领袖、志愿者骨干的意见,而不是奉行“专业主义”“关门主义”封闭式制定规划和方案。有些专家学者和社工人才,自以为懂得专业知识技术就够了,关起门来制定的规划和方案,引起志愿者很多的批评意见。因为,很多志愿者有社会经验,有丰富见识,他们的意见对于规划制定是非常关键的,要特别尊重。
二是要吸收志愿者骨干参与规划与方案的制定。因为志愿服务规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志愿者具体参与和服务。为此,社工人才要主动邀请志愿者骨干一起讨论、深入交流,吸收广泛的意见建议之后,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是规划、计划、方案等执行的过程中,要经常听取志愿者骨干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完善。广东省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早的省份,2006年民政部在深圳市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吹响了深圳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号角,2007年深圳市开始社工本土化服务探索,广州市2010年推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最初,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在制定计划和方案,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时候,往往只是根据专业社会工作延伸的需要,缺乏对群众需求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志愿者参与意愿和能力素质的深入了解。因此,不少计划和方案执行不下去,面临较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社工人员学会走近志愿者、走近热心群众,听取各种想法、各种建议之后,才制定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方案,能够切合实际需要,也受到广大志愿者的欢迎,参与越来越积极。
由此可见,社工人员协助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协助制定政策措施的时候,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想当然,而是要尊重和吸收志愿者领袖、志愿者骨干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真正汇聚智慧,有助于创新发展。



02



社工人才协调规范志愿组织建设,但是要尊重志愿者的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也不断加强规范建设。这时候,就有越来越多的社工人才成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协调者,从事团队管理和规范建设的工作。伴随新时代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多志愿组织提高水平,做好服务,也就对于规范建设与发展有新的要求。我们发现,社工人才开展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建设的时候,要坚持“虚与实、硬与软、洋与土”的有机结合,而不能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虚与实”就是社工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不能“照搬课本”“照套理论”。因为,志愿者来源非常多样,既有党员干部,也有团员青年,还有普通群众,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需求多样、表现多样。因此,社工人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还要按照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的多样性,契合志愿者的实际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发展思路。
“硬与软”就是志愿服务组织具有不同于机关单位、工商企业的特征,志愿服务组织不是职业组织,而是人们出于爱心、自愿组成的团队。这样,虽然要有基本的规范要求,但是不能有太多的硬性制度和苛刻要求。因此,社工人才在做好志愿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更多考虑运用吸引和激励的方式,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乐意长期参加志愿服务,乐意长期奉献爱心。
“洋与土”就是社工人才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要注意国情民情、契合社会现实。多年来,社工教育较多引进国外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这些要素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但是“奉为天书”“机械照搬”就可能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
为此,社工人才要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组织科学管理、规范发展的新机制,将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群众习惯习俗等融入组织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就能够赢得志愿者的欢迎和支持。我们多年来在基层调查中发现,盲目套用专业理论、国外经验进行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往往“热闹一时、有头无尾”。只有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努力探索志愿服务组织科学发展路径,才能够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03



社工人才策划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但是要尊重志愿者的选择

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和实施项目化,具有较长的时间,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推进“扶贫接力计划”,到21世纪初推进“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援外志愿服务”“关爱行动”“阳光助残”等,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2014年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举办迄今,带动各地区、各行业、各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营。伴随社会工作的发展,社工机构增多,社工人才壮大,也有许多专业社工参与到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支持。现在各地区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更是聘请专业人才包括社工人才进行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但是,从我们多年评审和辅导的志愿服务项目看,有些专业社工参与设计的项目过于“繁琐”“苛刻”,不利于志愿者的参与和开展服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认为,社工人才在策划和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既要注重需求导向,认真详细调查群众的需求愿望;也要注重主体意愿,尊重志愿者的选择和想法。
一是志愿服务项目并非社工专业项目。社工项目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大中型项目,专业指标多,需要职业化的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属于激励公众参与的小型化、分散式项目,是义务时间、职业之外开展的服务,就要提供志愿者灵活参与、自由发挥的更多空间。
二是志愿者在项目服务中,提供爱心奉献、义务奉献,不能够用苛刻和繁琐的指标进行限制。因此,对社会工作可以有一系列详细琐碎的指标,而对志愿服务项目应该有简单基本的指标进行规范,但是更多空间提供爱心奉献的机会。
三是社会工作项目着重要求专业水平的体现;志愿服务项目在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仍然要激励志愿者灵活发挥、自主创新。社区农村的志愿者来源多样,运用各种经验和方法,在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既遵循规范,也自由发挥,就有更多人性化、人情味的体现。因此,我们鼓励和支持社工人才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设计,同时也引导社工人才尊重志愿者的想法和选择,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个性特长。



04



志愿者发挥爱心热情做好服务,要与社工人才共同精心安排

我们在说社工人才要尊重志愿者的时候,也说志愿者要理解和尊重社工人才。志愿者最珍贵的就是爱心和热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各个年龄,为了帮助社会、帮助他人的共同动机,汇聚到一起开展志愿服务。这是我们社会具有生机活力,充满憧憬希望的关键所在。但是,因为大多数志愿者都是职业工作之外、工作时间之外,义务参加志愿服务的,就很难承担太多的组织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就需要专职社工的支持和帮助。为此,社区农村的志愿者,有爱心奉献的愿望,有开展服务的想法,就可以主动与社工人才商议,共同策划和实施。既可以与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者协会担任管理工作的社工人才商议,也可以与社工站开展具体工作的人员商议,还可以与专业社工社团的专家学者商议。如湖北省宜昌市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合会,专门联系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交流沟通。邀请专家学者、专业社工来到宜昌市,深入锦江社区、张家坡社区等五个社区(村庄)实地考察,与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一起讨论交流,在社区志愿组织开展服务的基础上,提炼出“与邻说”“插花美”“志愿吸虹”“能人公益”“公心三领长”等特色项目。其实,这些志愿服务项目的具体探索,以及项目名称的基础元素,都是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做好的,但是与专家学者、专业社工交流沟通之后,就丰富了内容、提升了层次,真正具备品牌项目的特性。
可见,社区志愿服务、乡村志愿服务,都是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踏踏实实做出来、扎扎实实做下去,通过与社工人才的交流沟通,将项目的内涵不断充实,将项目的意义不断提升,就创造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05



志愿者发挥资源优势丰富服务,要与社工人才共同把握重点

志愿者的职业多样化、区域多样化、年龄多样化等,恰恰是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广泛联系社会资源,共同丰富志愿服务项目。为此,志愿服务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无所不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如何做得更有精准性、更加精细化,切实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切实有效帮助民生改善,就需要甄别和选择。这时候,社工人才参与协调,通过需求调查和目标权衡,有利于判断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把握重点、深化服务。从上海市2003年率先开展禁毒、矫正、社区青少年等三个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一方面是面向社会最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也是前期志愿者开展服务有良好的基础。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发展早、发展好的城市,从学雷锋志愿服务到青年志愿服务都创造很多的经验。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上海逐渐深化服务、解决难题,就聚焦禁毒、社矫、社区青少年推进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服务,取得明显的成效,也引起全国的关注和学习。
由此可见,志愿者的服务是广泛的、多样的,同时在社工人才的协调下,就能够判断重点、把握焦点,围绕社会大局要求和民生发展需求,抓住最迫切的领域开展深入服务,做出特别效果。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地区,社工人才与志愿者骨干共同分析群众需求,选择服务重点,做实做细志愿服务,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我们在新疆喀什地区调查的时候发现,在本地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热情服务的基础上,引进对口省市如北京市、山东省的社工机构,协助在喀什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着重分析地区的特殊需求、特殊情况,将志愿服务聚焦到社区、乡村关爱扶助促进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志愿者的“广”与社工人才的“专”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06



志愿者发挥活跃思维创新服务,要与社工人才共同提升水平

我们发现,志愿者的类型多样,也决定了他们的想法很多,灵活与活跃。社工人才的专业背景,则决定了他们注重流程和规范的意识。这样,在互相不理解、不沟通的时候,就可能造成误解、造成冲突;在加深理解、充分沟通的时候,就会成为融合互补、共同提升的机遇。我在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讲授政策法规课程的时候,上课前在等候期间,一位“志愿者大妈”非常热心地与我聊天。她说以前听过我的讲课,很想分享她的志愿服务经历。其中,她非常自豪地说道,“谭教授,我最近考过中级社工师,领到证了。”我就补充问了一句,“你觉得考证仅仅是为了有一张证书,还是复习考试中真正有学习的收获。”她说,“谭教授,真的有收获。例如,我们也开展问题青少年服务、亲子问题服务,最初我们几个志愿者都不懂,常常是当着父母的面与子女一起说话,讲道理,效果不明显。现在,学习社工知识之后,我们懂得有些话要分开说,一边与父母说,一边与子女说,才能够有效果。”这位“志愿者大妈”考取社工师证的学习心得,对我启发很大。即志愿者经验与社工知识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志愿者在发挥思维创新、经验丰富优势的时候,也与社工人才合作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成效,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随着中央社会工作部各项工作的推进,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社工人才与志愿者联动服务,将为促进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加强社工人才与志愿者骨干的互相尊重、相互了解,增进交流合作、共促服务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特此提出一些思路和措施,供各地区、各机构参考借鉴,欢迎分享传播。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微信号:136724529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州志愿者--启智成立30周年纪念版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关灯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